汉字中有一个字,水下面一个人,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吗?这个字就是“氼”,拼音是nì或mèi。这个字很少见,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字的来历和用法吧。
“氼”字是一个会意字,它是由“水”和“人”两个部首组成的。它的本义是指人在水下的状态,也就是沉没或沉溺。如果在禁止游戏或嬉水的地方,竖立一个标牌,写上“氼”,再打个叉,是不是比现代的“溺”字更形象。《说文解字》中说:“氼,人在水下也。”《字汇·水部》中说:“氼,与溺同。《字林撮要》:人在水上为氽 (tǔn),人在水下为溺。㲻 (nì),同氼。”可以看出,“氼”和“溺”都是同义字,都表示人在水下的情况。“氼”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nì,一种是mèi。nì的读音比较常见,也比较接近“溺”的读音。古代“氼”:头顶没过水面就算溺了。现代“溺”:沉入水底,无力上浮,最终成了水底的冤魂。mèi的读音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一些方言中。《岭外代答》卷四中说:“广西俗字甚多……氼,音魅。言没 (mò)人在水下也。”这里的“没 (mò)”就是指潜水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一句:“(始皇)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这里的“没水”就是指潜入水中寻找周鼎的意思。
网络上引用“氼”字虽然很少用,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在一些创意性的文字中。比如有人用“氼乚 (nǐhǎo)”来表示“你好”的意思,翻译为:今生有幸与你相识。比如-乂氼,拼音“ai ni”,就是利用这两个字的谐音表达“爱你”的方式,是一种隐晦的表达恋意的方法。网上还有一种常见用法:有些人爱挑拨离间,有些人爱口不择言,而那些专门化解冲突的和蔼可亲的人,就可以获得“氼”的称号。这些都是俗称的火星文。是一种用非常规的文字符号来发音的文字,由年轻网民为了展示个性而创造的。这种文字和日常使用的文字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语法也很奇特,所以叫火星文,意味着地球人看不懂的文字。
火星文这个名称最先来自台湾社会,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海外华人社会也流行起来,成为中文互联网上的一种常见用法,并逐渐传播到现实社会中。这样的用法虽然很新颖,但是也不太规范,不建议大家模仿。氼”字是一个很特别的汉字,它既有形象又有声音,它的本本义已经被溺字所取代,但在网络上引申的意义,却让这个字重现活力。现代人已离不开网络,传播虽然迅速,却也会以讹传讹,错的,说多了,它就成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