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后,抗日战争在经济上进入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党中央机关报,中共中央决定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对开大报《解放日报》,同时将《中国青年》等刊物停刊。
1939年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开始着手建立以当地党委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在经济困难地区则重点建设当地党委机关报。在晋察冀根据地,《抗敌报》于1937年创刊,后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在太行根据地,《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39年创刊;在晋绥根据地,《抗战日报》于1940年创刊,后改名《晋绥日报》;在华中根据地,《抗战报》于1938年创刊,《拂晓报》于1938年创刊;在苏北根据地,《江淮日报》于1940年创刊。
2
●
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由博古兼任社长,向仲华、廖承志等具体负责实际工作。抗战爆发后,新华社发稿范围逐渐扩大,如中共中央的文件、《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评论都经新华社向外传播。新华社每天发稿量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至四五千字。193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结束了报、社一家的历史。新华社的独立发展,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熟。
3
●
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并开播,呼号为XNCR,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诞生,12月30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该电台播出的主要内容是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周刊以及后来创办的《解放日报》的重要社论及各类文章、国内外时事新闻、名人讲演、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另外还有抗日歌曲、音乐戏曲等文艺节目。由于当时设备简陋,零配件奇缺,因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创建后时播时停。1943年春因大型电子管被烧坏而不得不暂停播音,直至1945年9月5日抗战胜利后才恢复。
4
●
《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
与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
1942年2月初,毛泽东在延安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的重要报告,揭开了整风运动的序幕。3月1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整风精神来检查报纸的党八股现象。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这一天,《解放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社论首先论述了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原则,接着,检查了该报创刊10个月来存在的问题。《解放日报》改版后,开始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版面安排也面目一新:第一版为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为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为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为副刊和各种专论版。随着整风改革运动的深入,《解放日报》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针,强调党报必须由全党来办。
此外,各地党委也普遍加强对报纸的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抗战日报》等也在整风基础上,进行类似《解放日报》的改版,以加强报纸联系革命斗争实际与人民群众。
在党的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这些文件、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理论和模式奠定了基础。
具体而言,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二是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三是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四是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五是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六是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5
●
《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阐述了无产阶级新闻学的有关基本问题,也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新闻学观点。文章论述了“新闻的本源”问题,对“新闻”的定义作了界定:“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文章还论述了“新闻如何能真实”的问题,既基本肯定了资产阶级新闻学中新闻必须具备“五要素”,又指出仅仅有“五要素”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尊重事实与革命立场结合起来,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才能写出真实的新闻。
6
●
外国记者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采访与报道
抗战期间,外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汉斯·希伯等因其卓越的采写天赋、坚忍不拔的职业精神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宣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美国进步女作家、新闻记者。1928年底,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和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开始了她在中国12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史沫特菜来到西安,向世界报道了西安事变。1937年3月来到延安,采访了中共领导180年军将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把众所关注的延安情况不断报告给世界各地的读者。1938年1月前往武汉采访,10月武汉沦陷后又到新四军中进行随军采访。1940年史沫特莱回国,一面写作朱德传记《伟大的道路》,一面利用一切机会为中国革命做宣传。
(2)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斯特朗一生中曾先后6次到中国旅行、采访。1925年,她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广州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省港大罢工。1927年,她第二次到中国,深入湖南农村,报道了毛泽东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1937年第三次来到中国,在山西南部的八路军总部采访,报道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0年末第四次来到中国,在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和周恩来。1946年第五次来中国,采访解放区。1958年第六次来到中国并在北京定居,1970年在北京病逝。
(3)汉斯·希伯
著名的德国籍反法西斯作家、记者。1925年至1927年间的大革命时期,希伯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在北伐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并为上海的《中国周刊》等报刊撰稿。1932年再次来到中国,在上海定居,发起建立上海的第一个国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除在外刊上发表长篇政论文章外,还筹募医药用品,并冒险送到新四军中。1938年春在延安采访了毛泽东。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到苏北新四军中采访,会见了陈毅和粟裕,在解放区完成了8万字的书稿--《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进入山东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采访报道敌后八路军的抗日斗争。1941年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02
国统区新闻传播事业
与境外抗日宣传活动
1
●
《救亡日报》
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该报编辑委员会及编辑部人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及文化界、新闻界、社会科学界进步的知名人士,也有国民党人。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樊仲云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救亡日报》于1937年11月21日在上海出版了最后一期后宣告停刊。1938年1月1日,迁至广州后复刊,至10月21日因日本占领广州而再度停刊。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再度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2
●
《抗战》
1937年8月19日创刊,三日刊,同时出版六天一期的《抗战画报》,由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创办并主编。迫于上海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起改名为《抵抗》。11月23日出版的第29号恢复《抗战》原名,并宣布自30号起迁至武汉出版。1938年与《全民》月刊合并,改名《全民抗战》三日刊在汉口出版。10月武汉沦陷前夕,《全民抗战》再次内迁并自10月15日起在重庆出版,由三日刊改为五日刊,后又改为周刊,出版至1941年2月22日第157期后被查封。
3
●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1937年11月8日,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但还没有来得及开展工作,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于1938年1月1日成立武汉分会。3月15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青记”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有范长江、陈同生、孟秋江、金仲华等,“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1000多人。“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党通过参加这个组织的中共党员,努力团结国统区广大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积极争取民主、争取新闻自由和开展抗日宣传。
4
●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自1938年10月26日起在重庆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共8年又4个月。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成为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该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而顽强的斗争,成为一把插在国民党心脏的尖刀。
当时,纸张供应十分紧张,国民党顽固派采用卑劣伎俩,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新华日报》。对此,《新华日报》运用各种形式的手段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方面,《新华日报》向国民党有关当局争取纸张分配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新华日报》去市场零星购买纸张、去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后来还在重庆附近创办小型纸厂以确保用纸。
在发行方面,国民党当局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华日报》的发行。对此,新华日报社雇用了100多名报童,建立起自己的发行队伍。
在言论、新闻报道方面,《新华日报》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进行坚决的斗争,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对于重大原则问题,《新华日报》宁可违反国民党当局制定的法律规定,必要时甚至不惜冒停刊的危险,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和新闻封锁,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5
●
“开天窗”
即在被检察人员删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留下空白,或在空白版面上排上“此段遵检”、“被删”、“被略”等字样,公开暴露国民党当局删改言论、新闻报道的无耻行径。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时,《新华日报》在1月11日晚上得到这一消息,第二天就把这一事件在报纸上披露。1月17日国民党在此发出向新四军进攻的通令与谈话,对此,《新华日报》躲开新闻检察人员的监视,在18日出版的报纸上发表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书写的两个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周恩来的题词,透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
03
沦陷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1
●
上海“孤岛”和“洋旗报”
1937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撤离淞沪,日军占领上海华界地区,英、美、法等西方国家控制的上海公共租借、法租界,因其四围均为日军侵占而形同“孤岛”。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才结束。因此,上海“孤岛”是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这段时期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无不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爱国政治力量与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始终是“孤岛”报业发展的主流,在特殊的环境中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
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时称“洋旗报”,可以不受日伪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中国共产党等各派政治力量以及民间爱国人士,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打着“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内复刊或创刊“洋旗报”,以逃避日寇的新闻检查。至1938年冬,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这类“洋旗报”达十六七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每日译报》、《文汇报》、《申报》、《新闻报》等。
2
●
《每日译报》
1938年1月21日创刊,前身是《译报》,聘请英商担任发行人兼总编、经理,但实际负责编务的是梅益、王任叔等共产党员。初为四开小型日报,内容与《译报》基本相同,自2月20日起改革版面、充实内容,除刊登外报译文外,还刊登自己采编的新闻。《每日译报》常刊登中共中央的文件和负责人的文章、讲话,还采用“特讯”、“专电”等形式报道有关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消息,反映抗战前线的战况。1939年5月18日停刊。
3
●
《文汇报》
1938年1月25日创刊,日出对开四版一大张,由严宝礼等几位爱国人士集资创办,雇请英国人担任名义上的董事长兼发行人、总主笔,以避免日寇的新闻检查。《文汇报》创刊后,义正词严地鞭挞汉奸丑类,揭露“上海大道市政府”的罪行;积极宣传抗战,及时报道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事迹,十分重视报道、宣扬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热情介绍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抗日根据地延安的情况;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呼吁国共合作、一致对敌。1939年5月18日被勒令停刊。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